PAIR中心楊明德團隊以「陸空協作之水稻最佳收獲模式」獲科技部2020未來科技獎及最佳人氣獎

2020未來科技獎吸引超過600組技術團隊角逐,經過各領域專家層層審核、討論,並透過跨部會共同審查下,最終共選出71組團隊獲獎,為歷年最大徵選規模。國立中興大學楊明德特聘教授與農試所稻作組賴明信研究員,以「陸空協作之水稻最佳收獲模式」榮獲此次「未來科技獎」殊榮,9月24日至26日於世貿一館展覽期間更獲得由現場民眾投票選出的「最佳人氣獎」,楊明德教授團隊已連續兩年獲得此肯定。

Covid-19疫情於全世界爆發大流行,糧食安全危機爆發,全球最大稻米輸出國印度於2020年3月宣布禁止出口,最大稻米消費國也頒布禁止出口與增額進口政策,糧食對於國家安全影響的議題浮上檯面。台灣主要糧食作物為稻米,如何穩定稻米產能與提升農作物生產價值,為急須智慧農業導入改良的議題。

 

楊明德教授與AIPal團隊之「陸空協作之水稻最佳收獲模式」示意情境。  (圖/楊明德教授團隊提供)

 

「陸空協作之水稻最佳收獲模式」以雲端平台提供視覺化採收決策服務,基於無人機與行動裝置,透過巨量資料與深度學習演算法推估含水量,整合天氣資訊推估未來含水量變化。平台提供準確且全面性之農地最適收穫排程,減少農機具及穀倉烘箱成本損耗,並保障米品質及最大化農民收穫效益。

此技術模式潛在的產業效益,以一公頃水稻農地而言,差3%含水量收穫,相同重量下總收購價格差異可達1萬元台幣。全臺灣大約有17萬公頃水稻面積,若使用本團隊開發技術獲得3%含水量差異,每期作將能夠延伸17億產值。以合作場域台中市霧峰區為例,水稻種植面積約1200公頃,2019下半年收購平均含水量為31%,若透過本技術,將收割含水量降為平均28%,每一期作將提升農民收益1200萬元,故精準的採收時機能讓農民心血獲得最大效益,提升水稻產值。

楊明德教授團隊投入無人機、AI與智慧農業領域技術發展與整合已有數年經驗,於2019年以「無人機之農損即時辨識技術」亦獲得未來科技突破獎與最佳人氣技術獎,現已將此技術與台南市政府農業局合作,以智慧農業與AI模型降低農業損害,並增進開災效率,將智慧農業技術落地發展。

楊明德教授團隊致力於將農業經驗數據化、科學化,並輔助關鍵決策,期許未來能進行模組化,推廣至東南亞大面積之水稻田管理應用,提升農作物產值,並延伸不同農作物,包含茶葉、果樹…等高經濟作物,降低農業門檻並提升穩定作物品質,以AI與智慧農業落地提升農業產量與品質。